关于《北京市昌平区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关于昌平区2021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
(公开稿)
为落实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切实加强昌平区国有资产管理,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梳理,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了整改措施,现将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职能转变,强化国资监管
(一)深化分类改革,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围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和区属国企改革重组方案不断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一是推动产业服务板块的文旅集团、公共事业版块的市政集团加快内部整合,企业重组成效初步显现,文旅集团先后推出冬奥国际媒体记者游居庸关、“长城夜游”等特色文旅项目,发挥全区文旅龙头企业作用;市政集团承接园林绿化工程2577万平方米,总体规模跃居全市前列。二是梳理企业层级,压缩企业管理链条,分类处理股权关系为四级及以上企业。三是开展重点亏损企业专项治理,要求企业深入分析亏损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推动企业解决包袱轻装上阵。目前相关企业已制定清理方案。
(二)完善重大事项监管机制,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制
一是围绕资本布局、资本运作、资本回报、资本安全等重点,进一步优化调整国资委内设机构监管职责,建立以管资本为核心的科学监管体制。二是持续健全监管制度体系,制定并印发《关于区属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意见》,搭建资金监管体系,规范资金运作,加强风险控制,提高资金保障能力。转发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强化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处置和防范应对。三是加强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价,着力考核区属国企承担政府任务完成情况,提升经营业绩指标考核比重,优化考核体系,推动区属国企积极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更好发挥顶梁柱、压舱石作用。
(三)加强督导调度,助力企业按下重组“快进键”
一是建立重组改革工作统筹调度机制。针对新重组的企业成立重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重组改革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若干专项小组,对重组改革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协助企业完成过渡。针对已完成重组的企业,探索建立重组改革成效评估机制,目前正在开展市政集团重组改革评估工作。二是设定专人定期联系或走访定点企业,根据企业改革整合需求和工作难点,提出工作建议,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对企业员工招聘及用工管理工作、投资管理等日常工作,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到企业走访调研和组织工作调度会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业务指导。
(四)腾笼换鸟,盘活低效闲置资源
一是全面摸排区属企业闲置土地房屋资源情况,对区属国企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进行顶层设计,指明方向、明确路径。二是统筹沙河和南口两个国企集中连片土地,探索开展城市更新,将宏达兴、区供销社、皇城粮油公司持有的沙河地区土地用于医药健康产业标准化厂房建设,将南口三大厂土地整合用于清华科学城建设。三是区国资委组织未来城公司、昌发展公司、铭嘉公司等多家区属国企主动对接医药健康产业,为生命谷(国际)生物工程创新中心项目、生命谷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项目、沙河片区医药健康产业标准化厂房项目等区重点项目提供土地资源,大力提升昌平区高精尖产业承载能力,为加快“四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聚焦主责主业,提升经营效益
(一)增强市场化经营意识,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能
一是推动企业聚焦主责主业。为优化区属国资布局结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立足“四大板块”布局,结合企业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经营数据等情况,推行企业主责主业核定工作。二是发挥业绩考核引领带动和收入分配的正向激励作用,2022年对市场竞争类和功能类区属企业均考核经济效益指标,推动企业管理和业务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经营意识和服务保障能力。三是对标市场要求推进重组企业建立市场化公司治理体制。文旅集团完成了组织架构及部门设置,逐步健全公司化治理;昌鑫公司统筹集团内资源成立运营管理部、纪检监察部、安全管理部,加强公司经营管理能力,提升集团化管控效率。
(二)坚持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加速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区属国企主动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建设,紧盯创新源头,聚焦重点领域,加快推动承接科技创新项目,做好未来科学城国际科创中心服务保障工作。未来城公司高标准参与规划、建设、运营未来科学城,致力于基层治理和社区管理以及智慧城市运行服务,推进科技创新技术应用。二是加大金融创新支持。昌发展公司组建北京昌平产业发展投资母基金,升级区域产业招商抓手,昌鑫、昌发展等8户区属国企参与出资,共同推动银河系项目在昌平落地,助力创新企业集中落地。昌鑫公司通过“投贷保”联动模式为诺诚健华项目提供强劲资金支持,积极参与上市战略配售,助力其成为全球市场同类最佳或同类首创药物企业。
(三)用改革为发展“松绑”,让企业“轻装上阵”
一是推进二级及以下国企分类监管。2022年区属国企对二级及以下级次企业进行分类,聚焦主责主业,分类改革发展、加强监管。二是支持改制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利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解决首钢离、退休的部分人员费用以及家属区物业及维修费用,助力企业轻装上阵。三是逐步建立区属国企市场化有偿运营模式。在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提供全过程管理的区属国企中,以昌开公司为试点,尽快形成具备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市场主体。利用区属国企专业化的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四)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建设,提高企业发展活力
一是提升企业高管人员投资决策、经营管理能力。2022年,围绕经济形势与国企改革、安全生产、党建、防腐倡廉等内容,组织开展了国资系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二是提高企业中层干部人才的选拔和管理力度。出台了《区属国有企业重要子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加大对重要子企业领导人员职务选拔任用的监管力度,提高企业人才队伍质量。三是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区国资委与区人保局共同开展区属国有企业高校毕业生招聘专项活动,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五)抓好审计整改落实,扩大审计监督成效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整改方案。结合各级审计查出的各类问题,多次召开审计整改方案研讨会,以切实解决问题为导向,不断优化整改方案,保障审计整改落实到位。二是狠抓整改落实,指导改革工作推进。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责任,建立审计查出问题督办机制,要求企业按期上报整改进度,不定期召开审计整改工作推进会,汇报整改工作情况。三是开展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工作指导和内审业务培训,不断强化内审功能发挥。
三、提升金融监管能力,化解金融风险
(一)完善制度建设,筑牢金融安全网
一是针对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货币资金、结算资金、债权投资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系,逐步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二是通过深化与市经信局、区金融办等政府职能部门及市融担基金、区企联等机构合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等重点战略性新兴领域,提供长期稳定的担保支持。三是会同财源专班和多个镇街走访调研,针对不同企业特点,新推出“昌惠保”专项担保业务产品,给予企业最高三年期、1000万元的无实物抵押融资担保支持。四是加大创业担保服务力度,落实免保费政策。继续坚持落实北京市创业贷政策,在为小微企业和商户免除保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审批流程,强化风险控制水平。
(二)完善风险防控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一是提升风险源头控制能力。完善各项担保业务准入条件,完成“专精特新”、“创业贷”担保业务管理办法修订,启动担保制度和“双创专项”担保业务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坚持常规项目执行三级评审决策程序,特定政策类项目开启快速审批通道,在强化风险防控能力的同时优化审批效率,有效提升项目风险统筹管理能力。二是加强防控能力和内控体系建设。完成了《合同管理制度》、《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担保业务相关管理制度的修订,以制度修订推进内控制度体系的规范化建设。三是强化保后跟踪机制。密切关注企业保后运行,根据实际风险情况,划分梯次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开展保后回访及保后审核。与银行联合回访,积极与企业沟通,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防控化解项目风险。四是风险代偿率保持较低水平。注重风险源头控制,通过保持较高拨备覆盖率水平等重要举措,融资担保代偿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四、多措并举,全面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质效
(一)做好基础资产管理工作,持续优化资产管理机制
一是落实部门主体责任,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通过内控信息化平台的运行,将内控监督嵌入单位全业务流程。确保资产管理分工明晰、责任明确。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业务能力过硬的资产管理人才。结合国有资产报表填报、预算编制启动会等工作,组织各单位财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在线上集中学习资产管理相关政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实操流程等内容,共同探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同时,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政策、制度文件专栏,便于相关人员下载学习。三是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应用。在预算一体化系统中全面反映存量资产配置、使用、变动等情况,建立预算资金形成资产的全链条管理机制。
(二)盘活闲置资产,推进存量资产充分利用和调剂共享
一是不断提高资产共享共用的积极性。严格落实《昌平区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管理办法(暂行)》文件要求,积极引导单位盘活资产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强化共享共用的意识。二是实现资产业务一体化管理,涵盖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管理、资产绩效管理等。下发通知,在全区范围内统计闲置资产情况,分类汇总、形成工作台账;公开发布闲置资产信息,在部门之间实现“统一调配、高效使用”,深入挖掘国有资产内在潜力。三是规范资产盘活管理,持续加强国有资产出租出借行为监管。印发了《关于开展区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整改工作的通知》,从审批程序、租金价值评估等方面强化制度约束,全面推动房屋、土地等重大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区财政局、区机关事务管理服务中心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定期更新房屋、土地台账,形成信息共享,加快推进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统筹使用。
(三)规范资产基础工作,强化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是加快推进资产管理系统与预算一体化系统的融合工作。梳理我区存量资产数据及业务流程,将资产配置管理、资产卡片日常管理、预决算管理、采购管理、经费来源管理等业务进行整合,全面提升我区资产管理质量和精细化、信息化水平。二是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各单位加强对资产的动态监管,确保资产信息完整准确,定期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有效地提高资产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
五、注重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动态更新自然资源基础数据,支撑自然资源管理
一是建立日常变更调查机制,编制《昌平区2022年日常国土变更调查实施方案》。在开展常规地类及属性变化更新工作的基础上,自主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减量、产业用地等4个专项调查,摸清国有自然资源家底。完成2022年减量图斑外业调查、3779个重点图斑调查,查清产业用地利用现状;更新国土调查成果数据库,提升调查成果现势性。设计制作印发区、镇、村三级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近400幅,支撑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土地开发、复耕复垦、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工作。二是完成了2022年度昌平区园林绿化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市园林绿化局下发的127个样地和793个变化图斑已完成调查监测,相关监测数据已上报。三是开展地下水专项排查整治工作,组织镇街等相关单位开展禁限采区划定、自备井管理培训;会同市级督帮组开展昌平区机井排查工作,对昌平区内所有机井逐井进行现场摸排,建立整改问题清单,发现问题即刻开展整改工作,督促指导取水户按要求整改。
(二)持续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坚持保护和利用并举
一是我区耕地保护目标及永久基本农田在布局和质量上实现了显著提升。山区耕地大幅核减,向平原区原有优质耕地集中;集中连片布局永久基本农田、平均图斑面积明显提升。组建区级农田保护巡查队伍,重点巡查耕地利用情况、各镇街落实“田长制”工作和农田管护职能情况等,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二是强化制度约束,制定《北京市昌平区园林绿化局占用林地、林木伐移行政许可批后监督管理办法》,将监督管理触角延伸至每一环节,持续强化对林地资源管理力度。三是深入开展节水行动。优化非居民用水指标分配,做好企业增产等用水指标动态调整,圆满完成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积极推进节水型机关、节水型社区村庄创建和节水设施正常运行率调查,督促各单位建立节水制度,完善台账,不断提高节水意识。四是深入推行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守卫我区自然资源。将黑臭水体、小微水体纳入河长制日常巡查管护,进行常态化水质检测及巡查;深化联合检查执法机制,开展各类专项行动,实现“四项行动”、“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建设北京市首家镇级林长制宣传示范基地,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80余次,服务居民1.3万人,提高林长制建设水平。发布区总田长令,明确田长制重点任务清单,统筹推进复耕复垦、稳产保供、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等“田长制”具体任务落实落地。
(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统筹保障高质量发展
一是按照市级相关要求,昌平区制定了规划期考核指标和年度考核方案,逐步建立了对园林绿化资源“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考核”的考核制度,并结合实际,科学开展考核工作。二是严格做好取水许可和计划用水的管理工作,保证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做好新改扩建项目水影响评价审查工作,确保新增用水合理性。结合取水许可电子证照系统对机井数据进行完善丰富,夯实水资源管理工作基础。三是制定闲置土地和批而未供土地的台账,分类梳理,逐宗推进整改。截至目前,闲置土地已整改5宗,批而未供土地已整改2宗。四是坚持规划引领,把握市场需求,编制《2023年土地储备计划及2023年-2025年滚动实施计划建议方案》。统筹谋划全区建设用地供应工作,编制2023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合理推进土地供应节奏,挂图作战,对拟供应项目倒排工期,压实工作责任,为做好土地供应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